服务热线:
010-88696946
主页 > 专题资讯 > 专家看点 >
分享到:

严书翰:新中国70年发展的三大启示

2019-10-21 08:36
打印
收藏
严书翰:新中国70年发展的三大启示 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成就辉煌的历史。回顾新中国70年来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三大启示:时间佐证了
正文内容

严书翰:新中国70年发展的三大启示

 


 

                            
  •   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成就辉煌的历史。回顾新中国70年来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三大启示:时间佐证了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时间使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壮大,时间证明70年的社会主义中国风华正茂。

     

      一、时间佐证了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一)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重视历史

     

      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重视历史?恩格斯有一句名言:“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加重视历史。”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这段话总结回答了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重视历史的问题。我们说的“新中国70年发展的三大启示”正是从历史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上来讲的。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者重视历史,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也很重视历史,重视用正确的历史观来教育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邓小平同志也讲过:“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用正确的历史观来教育党员干部,也就是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历史眼光和长远的战略考量。

     

      对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观,我们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所谓“面”就是尽量多浏览总书记的讲话,所谓“点”就是重点篇目要多读、熟读,如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1·5”讲话:第一次“1·5”讲话是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第二次则是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1.第一次“1•5”讲话

     

      在第一次“1•5”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来加以考察,并且把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一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四是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五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六是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时间段来考察,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召,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连在一起。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也可以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时间段来考察,对我们把握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用正确的历史观来教育党员干部,主要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方面。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再到列宁的实践、苏联的模式,以及我们党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有失败更有胜利、有低潮更有高潮,也证明了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第二次“1•5”讲话

     

      在第二次“1•5”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从中外历史讲起,主要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从中国来讲,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中国的夏、商、周讲到民国三十八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从国外来讲,习近平总书记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讲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剧变,从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得出结论: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无论第一次“1•5”讲话还是第二次“1•5”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都是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二)如何正确认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

     

      在论述历史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时,我们从来都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曲折的、要遭受挫折的。因此,我们讲社会主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就必须要回答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的问题,即为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15个社会主义国家仅剩下5个,即“一大三小一半”。“一大”指社会主义中国,“三小”指越南、老挝、古巴,“一半”指北朝鲜。这一时期,各种质疑或攻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甚至我们党的言论层出不穷。然而,在世界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的时期,我们经受过各种考验、从大风大浪中走过来的党是冷静的、处变不惊的。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冷静分析发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绝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反而是苏联东欧的共产党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而产生的恶果。

     

      于是,在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的背景下,我们党于1992年召开了党的十四大,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定信念和远见卓识。对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邓小平同志说过:“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颠扑不破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同志讲的“人民经受锻炼”就包括我们中国人民。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垮了,但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没有垮,还更加繁荣。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这段历史时讲到:“历史总是按自己的逻辑向前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西方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断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体系危机、价值危机。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形成的鲜明对比,是分不开的。美国学者福山在提出“历史终结论”的十几年之后,看到社会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制度衰败,提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衰败理论”。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衰败。

     

      (三)用正确历史观教育党员干部的深刻意蕴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非常重视历史,我们党也非常重视用正确的历史观来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两次“1·5”讲话,都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论证社会主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是合乎人类历史规律的。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史论结合的方法来论证重要结论,是值得我们的领导干部与学者好好学习的。同时,我们要用正确的历史观来教育党员干部,其中就包含我们党的忧患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其中一个内容也是培养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我们的忧患意识也正来自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二、时间使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壮大

     

      (一)社会主义和新中囯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其间历经沧海桑田、地覆天翻,但不过一百多年时间。比起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比起世界进入近代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这一百多年历史无疑是短暂的。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才70年,但这是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春华秋实的70年。筚路蓝缕表明我们70年的前进道路是曲折的;砥砺奋进表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是不懈奋斗的;春华秋实表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努力奋斗取得了辉煌成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我们可以把新中国70年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探索时期;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的状况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对此,毛泽东同志讲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然而,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在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上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大进步奠定了基本前提条件。

     

      1978年,我们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了175倍,年均增长8.1%;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我们通过这一系列数据能够得出结论,那就是经历了三个时期的中国人民已经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二)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这非常重要。尤其是今天,我们干部队伍在年龄结构上越来越年轻,在知识结构上学历越来越高、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水平越来越高,但是未必对历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所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郑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重要?其一,这个问题关系到正确认识新中国70年的历史,关系到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它的源流、命脉。如果这些历史被否定、抹杀、歪曲,那么这个党就失去了安身立命和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教育党员干部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其二,党的十八大以后,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新老干部的又一轮交替。今天,我们领导干部队伍年龄上越来越年轻,知识上越来越高,但对历史的理解未必越来越深。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必须坚持三条原则:

     

      一是“两个如果没有”: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二是“两者不可割裂”: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还要坚持和发展。

     

      三是“两个不能否定”: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三)为什么强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回顾新中国70年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有联系的,本质上都是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因为在我们这个东方大国,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党强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也是有教训的,其中最大的教训就是苏联东欧的失败以及苏联共产党的垮台。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来总结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带来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如果否定了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分不清主流和支流、正确和错误、经验和教训,对我们党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视而不见,把我们党在这一时期的探索中的错误当成没有错误,或者把失误无限放大,必然会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以及这一时期的全局工作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如果否定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困难、矛盾无限放大,甚至上升为制度问题、道路问题,必然会对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根本怀疑,必然会动摇我们的信仰、信念和信心。

     

      对于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邓小平同志曾经说到:“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共七十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如今,我们再重温邓小平同志的话,已经能感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底气,我们充满了自信。

     

      三、时间证明70年的社会主义中国风华正茂

     

      (一)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有宏阔的世界历史眼光即大历史观

     

      马克思在《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一书中说:“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列宁也讲过:“世界历史的尺度是以数十年为单位来衡量的。早十年、二十年或迟十年、二十年,这用世界历史的尺度来衡量,是算不得什么的。”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党的十九大召开2周年。2年前的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带领6位常委会见中外记者时讲到一句话:“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对于一个人来讲,70周岁算是很大了。我们说,对于我们党、我们这个民族、我们国家来讲,70华诞正是风华正茂,正是由于我们的大历史观。大历史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宏阔的世界历史眼光。

     

      (二)中国共产党人时间观的根本内容及其生动体现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目标不懈奋斗,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时间观的根本内容。之所以这么说,正是因为70年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作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这一时间观生动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提出的接续推进的发展战略。

     

      1.毛泽东时期的“两步走”发展战略

     

      1964年1月,周恩来遵照毛泽东指示,在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两步走”战略。

     

      虽然第一步战略任务完成得异常艰难,但在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尤其是“两弹一星”研制的成功,奠定了我国成为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础。

     

      2.邓小平时期的“三步走”战略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推进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根据时代主题己经转换和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过努力奋斗,我们提前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稳步推进第三步发展战略。

     

      3.江泽民时期的“新三步走”战略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根据世纪之交发展战略任务完成的情况和新世纪的目标任务,把“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又分出两小步:一是实现2010年的目标任务,二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这就是“新三步走”战略,其远景目标仍然是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4.胡锦涛时期的新世纪新阶段发展战略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推进“新三步走”战略中尤其重视新世纪头二十年的我国发展,党的十六大指出这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用6个“更加”表述新世纪新阶段发展战略,指出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5.党的十九大制定的“新两步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了全方位成就,实现了深层次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的十九大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三步走”战略实施状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制定了“新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战略目标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

     

      第二步战略目标是从2035年开始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两步走”战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发展战略上的继往开来、雄心壮志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时间观。继往开来、雄心壮志,体现在党的十九大在指定“新两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实际上把当年邓小平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的目标整整提前了15年。我们的年轻干部,你们在当下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定要好好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两步走”战略。

     

      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时间观,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我们的工作坐标。这些时间节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三)我们对“时间在社会主义这一边”充满信心

     

      1.人是时间的驾驭者,是人赋予时间以意义

     

      回顾新中国70年发展,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时间在社会主义这边”,我们是充满信心的。时间是世界上最公正的力量,人是时间的驾驭者,人赋予时间以意义。

     

      20世纪二十年代,鲁迅曾经感慨:“时间的流逝,独与中国无关。”因为那时候的中国还是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20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国家的奋斗者曾提出这样的口号:“不必叹息,奋起直追,找回失去的时间。”因为那时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了。大家从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我们党制定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中深受鼓舞。

     

      十八大以来这几年的时间付出,凝结成当代中国宏大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就是时间的结晶,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2.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

     

      李大钊同志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有一句名言:“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时间观,是李大钊同志的雄心壮志。

     

      1956年,在我们国家那么贫穷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一文中提出:“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曾讲到:“到下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是由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1·5”讲话中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望新中国走过70年非凡的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中华民族的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无限信心,因为时间在社会主义这一边。现在是年轻干部大有作为的时期,你们应该用奋斗、努力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史上添上精彩的一笔。

为你推荐

投标提示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