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88696946
主页 > 专题资讯 > 专家看点 >
分享到:

依绍华:新中国成立70年流通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2019-10-28 08:30
打印
收藏
依绍华:新中国成立70年流通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流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在组织生产和引导消费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流通业规模由小到大,
正文内容

依绍华:新中国成立70年流通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   流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在组织生产和引导消费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流通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地位由末端到先导,流通方式由单一到多元,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流通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流通业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第二个阶段是摸索发展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后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第三个阶段是快速发展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第四个阶段是全面发展期(党的十八大之后至今)。

     

      第一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

     

      在这一阶段,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建立符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要求的流通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经济恢复期,也就是1949年到1952年。这一阶段流通政策目标是:稳定经济,打击投机等不法商业行为,为恢复建设服务。限制私营商业经营,运用国营机构控制大量商品,稳定物价;出台《关于取缔投机商业的几项指示》,将超范围经营、不在规定市场交易、囤积居奇、买空卖空等行为作为投机商业予以取缔。在管理过严时,适当放松对私营商业的限制。

     

      第二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就是1953年到1957年。围绕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时期的流通政策目标是:逐步取消私营商业,稳定流通,保障供给,支持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到1956年,社会主义商业占商品批发总额的82%,供销社占15.2%。私营商业仅占0.1%。

     

      第三个阶段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也就是1958年到1978年。在这一阶段,商品流通实行统购统销,以国营百货店和供销合作社为主,流通渠道单一。

     

      第二个阶段:摸索发展期(1978年改革开放起到中国加入WTO之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段阶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2年。这个阶段的流通政策的重点是:调整流通领域的所有制结构,转换国有流通企业的经营机制。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划推动流通体制改革。1985年基本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减少流转环节的流通运行机制。这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恢复和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调整和改革农副产品购销体制、日用工业品价格、购销和批发体制;二是国有商业产权改革,有计划地发展商品经济。

     

      第二个阶段则是1992年到2001年,重点是规范流通秩序、流通领域对外开放和促进流通现代化。1992年国务院首次批准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15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引进现代流通企业运营模式,促进流通现代化。商业企业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非公有制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流通市场主体的主要力量。

     

      摸索发展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完成从计划经济流通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流通体制转变,逐步对外开放流通业,形成多元化、多业态、竞争程度日益提高的市场流通发展体系;第二,商品流通打破区域限制,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第三,商业网点迅速增加,市场供应充足。以下是从1981年到1999年相关部委发布的一系列关于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重要文件。

     

      第三个阶段:快速发展期(中国加入WTO之后到党的十八大之前)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按照我国政府的有关承诺,将在5年内全面开放流通领域。这个阶段的重点是针对入世后流通领域全面开放而制定的一系列对外开放和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从以下快速发展期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流通领域法律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加入世贸组织后,大批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我国零售业市场容量迅速扩大。中国流通领域利用外资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外资商业企业已经达到234家,分店3800多个,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新型流通业态。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日本永旺等世界500强的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布局专业店、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等流通业态,快速完成对整个内地市场的战略布局,并进入快速扩张期,也使中国市场成为当时世界上零售企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

     

      外资流通企业的大量进入对国内传统流通企业造成很大冲击,但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对迅速提高我国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起到了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了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推动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的兴起,使现代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一大批新型本土流通企业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与跨国零售企业相抗衡的竞争态势。具体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流通方式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先进流通经营、管理技术和手段等在流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绝大部分大中型零售企业引入销售时点信息管理系统(POS机、条形码技术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了企业信息化水平,使流通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流通成本显著下降。

     

      二是企业连锁经营比重快速上升,成为我国流通业发展的主流。连锁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和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5%上升到2007年的14.6%。通过连锁经营、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改革,我国商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09年百强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达13668.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0.9%,已经出现一些较大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比如,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2009年的商品销售额分别达到1170亿元、1068亿元,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位。

     

      三是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不断涌现。2003年淘宝网成立,经过仅1年多的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领军企业。从2004年2月起开始,淘宝网以平均每月768%的增长速度紧追eBay,一年后淘宝网排名超过eBay,成为亚洲最大购物网站,拥有中国网民1亿多人。2008年4月,阿里集团成立天猫商城,搭建起综合性的购物平台,形成规模庞大的网络零售商圈。在这一过程当中,京东商城、当当网、唯品会等电商企业也迅速兴起。

     

      这一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入市后外资零售企业大举进入中国,零售业由1978年以前的单一业态发展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仓储式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工厂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等17种业态。

     

      2003年商务部的成立,打破了我国内外贸分割管理近50年的局面。通过清理设计流通市场方面的法规文件,初步完成我国市场流通法律体系的框架设计。流通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积极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至此,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商业门店星罗棋布,成线联网,形成全国的城乡商业网络,多渠道参与商品流通的局面形成,使经营主体间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优胜劣汰,有利于商业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经营效率,从而有利于丰富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

     

      第四个阶段:全面发展期(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流通业进入全面发展期。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强调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为流通业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2015年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流通业加快全面深化改革,与互联网深度融合。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支持流通业全面发展的政策文件,促进流通方式创新,流通效率提升,流通环境改善。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一时期的流通业相关政策文件。

     

      在全面发展期,流通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流通体系,流通主体多元,多业态并存,流通渠道畅通,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初步构建了全球商品流通网络。第二,网络销售高速发展,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近20%,各类新业态不断涌现,无人超市、无人机配送、VR应用场景等纷纷出现,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第三,传统实体商业面临转型,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流通业的发展变化,我们能看到流通业从国民经济的末端产业到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力量。流通业从理论、业态、组织、技术、管理、运营等各个方面,完成了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模仿、竞争甚至赶超,零售数字化应用走在世界前列。

     

      二、新中国成立70年流通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第一,流通的总量规模实现了巨大的增长,促进消费增长。

     

      1952年到2018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70.1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84200.8亿元,增长1200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276.8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380986.9亿元,增长了1375倍,年均增长率11.8%。

     

      在规模巨大增长的同时,流通业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1999年开始公布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以来,1999年末就业人数为492.2万人,2017年末就业人数为1183.8万人,总增长率为140.5%。也可以说,流通业是国民经济就业方面的一个吸纳器。

     

      第二,流通主体多元,业态丰富。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数由1999年的27115个增加至2017年的200170个,增长了6.4倍。流通业主要是批发和零售企业,规模较小。这个数据还从另一个方面能体现出来,线下企业的比例和数量占多数。

     

      从商品交易市场来看,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由2000年的3087个增加至2017年的4617个,最多时达到5194个(2012年),增长了近50%。

     

      随着我国加入WTO,流通企业引进外资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批发和零售业的三资企业数量由1999年的293个增加至2017年的7360个,增长了24倍,年均增长19.6%。

     

      第三,流通业集中度逐渐提高。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8年零售业百强的销售规模超过7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近20%,百强增速明显高于行业水平,头部集聚效应持续扩大。从统计数据来看,零售业百强企业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253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73502亿元,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21.9%;零售业百强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5.9%扩大至2018年的19.3%;2002~2018年期间,零售业百强销售规模的增速在大多数年份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零售业百强企业,也就是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在不断地提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故而在消费领域占得比重在提升。

     

      第四,流通业数字化创新成果丰硕。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流通领域推广与应用,在零售领域出现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如机器人餐厅、智能家居商店、未来商店、自动售货机卖饭、无人超市等相继出现。流通业正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许多由人工操作的环节正向机器智能操作方向发展,此外,还包括流通环节的交易、支付、物配等过程的智能化,流通产业整体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三、中国流通业发展经验

     

      回顾过去70年流通业走过的历程,我们能看到我国流通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所取得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断完善流通体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流通管理体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而展开,从改革开放初期调整流通领域所有制结构、转换国有流通企业经济机制,到入世阶段规范流通秩序、流通领域对外开放,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流通领域向“互联网+”转变、成为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产业地位由末端到先导的巨大转变。而在这一过程中,流通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从直接管理到间接调控的过程。国家商业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前的粮食部、商业部、物资部先后淡出历史舞台。1993年撤销了原来的商业部、物资部,成立国内贸易部,主管全国的商品流通,结束了生活资料流通和生产资料流通的长期分割管理。1998年将国内贸易部改组为国家国内贸易局,作为商业流通行业的主管行政机构。2003年设立商务部,将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内负责贸易的部门和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进行合并,结束了内外贸分割的局面,实现了内外贸一体化。与此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断简政放权,打造服务型政府,推进流通现代化,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二是开放竞争,促进改革。中国流通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改革开放,以开放促进竞争,以竞争推动改革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首先打破了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流通格局,实现多种经济并存、“三多一少”的流通体系。随着我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流通业逐步对外开放,试点设立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在加入WTO的过程中,流通业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到了2004年12月11日,流通领域全面实现了对外开放,大量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国内本土的流通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一过程当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大量外资跨国企业的进入也给国内流通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世界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技术的机遇,同时也是引进全球专业人才和资金的机遇。中国本土的流通企业(商业企业),在开始经历了低潮之后,努力探索,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竞争中逐渐成长壮大。通过引进外资零售企业经营方式,吸收先进管理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中国消费者需求偏好,再创新商业模式,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经营方式,并开始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通过与国外企业面对面的竞争,深刻融入全球的供应链体系,我国零售企业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成长之路。

     

      虽然在这一时期本土零售企业经历了与外资企业竞争带来的压力,但在压力之下也进行了奋斗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的40年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零售业160年的发展历程,由传统零售企业直接跨越了连锁企业阶段,进入了连锁超市时代,完成了对世界商业企业的模仿、追赶、竞争以及对抗。当今,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网络零售在我国快速发展,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的新业态、新模式已经在世界零售领域具有领先地位,也使我国零售业在整个世界零售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是勇于创新,数字转型。回顾中国流通业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流通业始终以创新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引进吸收国外零售企业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拓展了商品交易市场、网络零售、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商业模式。创新,实际上已经贯穿了中国流通业的整个发展历程。

     

      从理论以及发达国家工业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来说,工业品批发市场往往只是阶段性的存在。我国像义乌小商品城这样一个展贸结合的批发市场,创新了传统批发市场的经营方式,突破了批发企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以及传统规律。像义乌小商品城这样的批发市场,不仅没有随着经济增长以及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而萎缩,反而逐渐地壮大。义乌小商品城不仅在中国流通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一面旗帜,同时也率先带领中国的批发业以及流通企业走出去。

     

      关于网络零售方面的创新,例子就很多了,包括淘宝、天猫以及京东等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实际上都结合我们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以及需求偏好,创造性开发了适合中国市场的网络零售模式。正因为创新理念贯穿始终,所以流通业态、流通方式不断创新,出现了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商业模式,这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使我国零售业的数字创新成为世界的领跑者。也就是说,我国从电子商务模式的追随者成为数字零售创新模式的领跑者。在这个过程当中,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了传统零售业在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支付场景等方面的系列变革。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新型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在不断地创新,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创新业态,丰富消费者体验。另一方面,传统零售企业也在不断地创新转型,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在传统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比较典型的就是物美。“多点DMall”实际上是一个传统超市的数字化转型。随着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线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二者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线上线下融合。线上企业逐渐把销售渠道向线下延伸,突破网络销售无法触摸到实物的短板,为消费者提供线下体验。线下实体商业也逐渐向线上延伸进行转型。线上线下互相突破自身的短板,向更多的渠道进行延伸,打造全渠道的零售产品。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零售业正在全力打造全场景、全生态链深度参与的新零售、跨界消费模式,突破了传统买卖商品的购物场所或者购物网站的局限,逐渐地为我们提供具有消费体验、服务功能、社交功能等多种功能的跨界消费的场所或者跨界消费的模式,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在向多样化、个性化方面转变,逐渐进入升级阶段。消费也是呈现出多样化、分层次的需求。所以,要求零售企业、流通企业在满足消费需求方面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供给,这样也就对应了零售企业、流通企业的数字转型的多样化以及多业态。

     

      四、中国流通业发展趋势

     

      第一,完善流通体系,推进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流通产业属于先导性、基础性的产业,因此也要从粗放型、注重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率。

     

      完善流通体系,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城镇地区,但农村地区的大型流通基础设施分布较少,商业基本网点设置也处于传统型个体化经营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的建设,增加商业网点布局。增加商业网点布局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大型零售企业渠道下沉,也就是到农村地区设立网点;二是鼓励电商下乡,缩小城乡在消费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逐渐对农村现有的个体经营式的小卖店、杂货铺进行升级,实现规范化经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第二个方面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商业体系,主要是城市的社区商业体系。城市的流通基础设施是比较完善的,在社区商业中实际上已经分布了商业基础设施,但随着我们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的增加,对便利化的要求也在提高,所以要鼓励社区商业设施升级,发展多种业态和多种类型的社区门店,对传统社区菜店、杂货店进行品牌化、标准化升级,逐渐与大型零售企业进行结合。在升级社区商业设施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合理搭配,既要实现功能齐全,满足居民日常需求,还要进行科学布局,避免杂乱,提升社区居民消费便利化,使社区商业向品牌化、便利化方向发展。

     

      第三个方面是,进一步提高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尽管我国流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成效显著,但从整体来看,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主要是指传统商业应用现代技术以及数字化转型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要积极扩大流通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流通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标准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我国在标准化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在实践的过程中,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相关的产品标准、商品标准、服务标准也应该逐渐提升,要与国外水平“同线同质同标”。在提高现代化水平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使流通企业实现集约化发展,推动流通业从大到强的转变。

     

      第二,完善供应链体系,提高流通产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与流通产业深度结合,改变了传统商业的许多运作模式,强化了流通企业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分析消费者个性化、潜在化的购物需求,以消费者为中心指导商品生产,实现定制化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整个产品供应、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流通企业的地位在逐渐上升。在传统商业当中,流通商业企业主要是起到中介作用,生产企业生产出来商品之后,流通商业企业是作为“二传手”,把商品传递给消费者,在整个产业链条以及供应链中不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在大数据、信息系统支撑下,流通企业在整个的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在增强,能够实现指导生产的作用,也改变了以工业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传统供应链体系,形成了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供应链结构。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更强调供应链整体的集成与协同,流通企业更多地起到沟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的作用。在这样一个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要围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信息共享与合作联盟,实现柔性的稳定的供需关系。

     

      在这样一个供应链当中,流通企业、零售企业在传递信息、分析消费者需求导向的同时,本身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只是一个提供消费购物的场所,逐渐以“场景互联网+智能供应链”为核心。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提供一个场景,不只是在传统商店中买完东西就走了,而是在这个场景中,除了实现购物之外,还要具有其他服务功能,如社交、文化等。零售企业,通过功能转变,获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也是全方位的。在更多地了解消费者需求之后,零售企业能够把这些信息分类,有的传递给工业企业,有的传递给服务企业。因此,以“场景互联网+智能供应链”为核心,实现虚实融合的数字化全渠道,更好地满足顾客全方位需求。

     

      除了流通企业自身功能的转变、经营模式的转变,还需要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等相关产业进行支撑,如由服务器构成的云端,相关的人脸识别支付以及电子价签,智能存储,等等。实际上是以零售供应链的建设带动整个流通产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流通产业向智能化转型,提高流通产业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同时也能够指导生产,由传统的大规模生产逐渐转向定制化生产,以销定产,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我们能够看出,供应链体系的转变,一方面是技术推动供应链的转型,另一方面是消费者需求变化引领的供应链转型,实际上是从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变化两个方面的作用来促进供应链体系的转型和建设。

     

      第三,提升流通国际化程度,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

     

      我国流通领域在2004年实现全面对外开放之后,国外零售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在这一过程当中,我国流通企业实力也在逐步增强,并开始走出国门,落地海外,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我国流通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以义乌小商品城为代表的批发企业已率先成功走出去,2016年3月,在“义新欧”沿线的波兰华沙分市场挂牌开业,成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首个海外分市场。“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涉及国家约有65个,与我国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并处于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为流通企业“走出去”提供广阔空间和巨大的海外市场。零售企业也逐渐“走出去”,有代表性的是,苏宁在日本参股了日本企业。

     

      “一带一路”的参与各国都分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不同位置,具备传统价值链分解、要素重新配置和组合的需求。我国流通业通过“走出去”可以和这些国家的企业实现互补共赢,从而参与重构全球价值链,提升我国流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第四,打造强大国内市场,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流通业是实现最终消费的主要载体,在促进消费升级、发展中高端消费、提升消费品质、扩大消费规模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些方面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我国扩大消费以及打造国内市场有很好的技术条件。我国有近14亿人口,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逐渐提升,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居民消费由大众化消费逐渐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消费需求由量的满足到质的提升。消费者对消费品质的追求,与流通企业包括流通环境、消费环境都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流通企业在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时,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如何能够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快速、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制造企业至关重要。同时,它还要能够将生产企业的产品更好地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有一些潜在的消费需求自己并不十分明了,企业设计生产出来符合现在消费需求的产品时,流通企业要将其传递给消费者,引导消费、激发消费。在这方面,苹果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消费环境也与流通企业息息相关。诚信经营,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更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消费环境,对流通企业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流通企业自身的创新、提质增效以及规范自身经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通过消费需求拉动供给,以流通创新整合流通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从而推动消费增长,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为你推荐

投标提示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