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88696946
主页 > 专题资讯 > 专家看点 >
分享到:

吴晓明:《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

2019-12-23 08:43
打印
收藏
吴晓明:《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 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汉字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有不少专家认为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汉字,所以铸造了这么一个统一的共同体。 任何传统
正文内容
  • 吴晓明:《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

                            

     


     

  •   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汉字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有不少专家认为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汉字,所以铸造了这么一个统一的共同体。

     

      任何传统文化,要发挥其生命力都要在当代担负起它的使命和作用,因此所有的传统应该都是活着的,都是能够解决现存的或当代的问题。我们现在来谈论《说文解字》,或者要学习《说文解字》,也是由一些当代的问题所引发出来的。我们中国当代所面临的,尤其是中国文化在当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现在从官方到民间都有一个共识,是关于中国文化信仰的重建问题。接下去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文化信仰怎么去重建?实际上现在也慢慢达成一个共识,就是重新回归我们的传统文化,以此来重建中国的文化信仰。那么我们如何回归传统文化?一是我们要重建我们的经典之学,我们要重回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经典。中国文化里面最主要的一个传统就是以经典出发来重建我们的中国文化。另外一个途径是恢复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的小传统,大传统慢慢渗透到民间,渗透到各个领域里面的小传统,通过这两个途径我们可以慢慢地恢复和重建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重建我们经典之学,如何重建我们的经典之学,我们从官方到民间,从学校到图书馆,从文化馆到美术馆,其实都在进行这样一些事业的倡导,但是怎么进行呢?其实还是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探索。清代的著名的学者戴震在他的《戴东原集与是仲明论学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经(就是经典)之至者道也,就是经典是承载着什么东西呢?承载着道的。所以明道者词也,那么道是用什么东西来记录的呢?是用一些词语来记录的。这些词语是用什么东西来组成的呢?成词者字也。反过来说,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中间的这个载体就是经典。

     

      我们近代以来著名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在《泰和宜山会语》里面有几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他说国学的核心就是我们古代的六本经典,六艺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失传了,但是它保留在礼里面,实际上六艺是保留在五经里面,总的来说他还是用六经或者六艺这个名称来代表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马一浮先生接下去还有几个论断,他这说六本经典所组成的文化可以该摄一切学术,它可以统摄中国所有的文化。这些经典的文化组成起来不是一个死的知识,或者是死的文字,它最后要统摄于一心。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所有学习经典最终的目的是要以文化信仰的建立为旨归。最后他又以世界上的视野提出了一句话,叫做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马一浮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二十世纪早期到中期了。他认为我们的中国文化所包含的六艺里面是可以会通世界闻名的,并不是局限于中国一地,并不是狭隘的民粹主义。所以马一浮提出了这么四种论断,基本上指明了我们现在传统文化怎么恢复、国学怎么恢复,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恢复经典之学,直入经典。

     

      从以上两位古今学者的论述里面来看,可以归纳出两点,中国文化是古亦有之的,或者传承有秩的,将近四千多年的一种传承方式大概有两大传统,一种是书写,一种是读诵。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归纳为书写与读经,它是中国文明提供给世界文明的一种瑰宝。那什么叫书写?就是写字,最近在山东省博物馆举办了书与族谱这样一个展览,将中国四千年前到两千年前的书写文化全面展示出来,在纸张发明之前中国至少还有两千到三千年前的书写文化、记录文化。而且我们现在所传承的六经,在当时恰恰就是用这样一种工具,用毛笔、竹木简和竹帛记录下来的。另外一个是读诵的传统,我们知道,在我们中国古代早期的教育和读书是诵读的,不是朗读,也不是默读,是要吟诵的,这个传统在我们现在也慢慢地失去了。书写传统我们现在也慢慢地失落了,毛笔很少使用了,平时被现代的工具所取代了。但这两个传统恰恰是中国文明传承的两大瑰宝,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恢复恰恰是要重新恢复、重新理解这两大传统。

     

      要重建这两大传统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我们要恢复《说文解字》,以及文字学在中国文化传承和教育当中的核心地位。因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它是以文字为中心的,每一个刚刚启蒙的儿童,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中国汉字,而不是读音。古代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是以汉字为中心的,是以汉字的图像为中心。那我们要重建这个书写和读经这两大传统,那必然要恢复《说文解字》。

     

      以上是我们讲《说文解字》前面的引子,因为任何一个传统文化要在当代恢复,它必然要能解决当代的问题,如果它不能解决问题,它就是一个死的传统,它能解决问题他就是有生命力的传统,前面我们讲它必然能解决我们当代文化传承的一些问题。接下去我们就可以进入到《说文解字》文本本身,以及它的作者。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是公元之后的,一世纪到二世纪左右,精确的生卒年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论断,河南人,说明文字学的传统也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结晶。

     

      历史上许慎的记载并不多,他的人生经历并不复杂,很简洁,主要是三个方面,跟传统的仕人人生经历非常相似,读书以后努力地进入仕途,发挥影响,最后从事文化事业,开始是在一个地方上做小官,后来因为品德高尚,被举孝廉,又到比较重要的岗位上承担一些职责。他最关键的一点是跟贾逵学习,贾逵是东汉时期学术的一个中心人物,是东汉时期或者是许慎生活时期学术界的权威,他跟从这个学术界的权威学习古文字和古文精选,后来许慎也成为东汉学术界的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后来有评论说许慎五经无双许叔重,说许慎学问很好,举世无匹,是当时学问最高的一个人,是贾逵之后学问最好的一位。他的人生经历其实很简单,没有当什么太大的官,主要的功绩都放在了文化事业上。在文化事业上他最后留下来的主要是《说文解字》,当然同时他还撰写了像《五经异义》《孝经古文说》《淮南子注》等,关于经典的一些注释。其他书现在都已经不见了,虽然也有清代人的集译,但是都不完整了,只有《说文解字》一直传承有序,一直流传至今。

     

      那《说文解字》是什么样一本书呢?它的内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简单地先了解一下。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说文解字》是日本藏的残本,这个残本是敦煌出土的,上面是一排小篆,这个小篆是每个笔画是头重尾巴细,唐代人叫做悬针篆,就像我们的缝衣针一样。悬针篆这是现在所看到的《说文解字》最早的抄本,在清代的时候就已经出土了后来流传到日本去。清代时有一个金石学家把它翻刻到他的著作里面。还有一个,日本藏的另一个残卷也是悬针篆的,也是敦煌出土的残卷。

     

      我们现在见到的标准版本,最早的是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的宋刻本,宋刻元修本《说文解字》。这个版本应该也是被收入到中华再造善本。而我们现在流传的版本,或者说我们现在普遍流通的通行本是哪里来的呢?是晚清著名学者孙星衍在重刊宋本以后所形成的。时间在清嘉庆14年,1809年,已经进入十九世纪了。然后在这个本子上清代的另外一个学者,叫做陈昌治,将这个版本略做修改,形成了我们现在通行的本子,就是中华书局所出的《说文解字》,以及我们现在看到的注音版《说文解字》,这两种版本是我们现在学习最普遍的一个版本。

     

      《说文解字》作为一本中国最早的字典,我们现在直接学习的比较少,但是说起字典我们肯定都很熟悉,因为我们从小学习都离不开《新华字典》,民国时候也有类似的小学生字典。《说文解字》恰恰就是《新华字典》最早的鼻祖,而且我们现在的《新华字典》也是完全传承《说文解字》的体例。《说文解字》当时收字多少呢?9353个字。这里所说的还有一个重文1163个字,重文就是异体字。他按照什么体例来编呢?是按照部首来编的,我们现在的《新华字典》也是按照部首,当然同时也加上了后来的拼音检索,但是它的来源是《说文解字》的部首分类法,《说文解字》开创了中国文字用部首分类、检索研究的体例。《说文解字》的字头用的是小篆,同时它除了收小篆以外还收入了两种文字,叫古文和籀文。古文和籀文都是战国时候的文字,古文是战国时候东方六国的文字,籀文是战国时候秦国的文字,这两大类型的文字在《说文解字》里面也有收入。《说文解字》另外一个体例是以音和义为辅,是以形为主的,以分析字形为主。

     

      由清代陈昌治编订的,叫做一篆一行本,一个篆书,一个字头,下面有解释。然后另外一个字又换了顶格,这样就眉目非常清楚。陈昌治之前所有的《说文解字》都不是换行的,这个字解释完以后,下一个字就直接接到这个后面去了,所以眉目不是很清楚。后来我们字典编撰都按照这种方式,每个字都换行了,顶格了,所以字典看起来非常清楚,古代的字典没有,尤其在《说文解字》之前都不是这样编排的。

     

      《说文解字》的核心有两个,一是关于部首,它开创了一个部首的体例。我们传承的上万个汉字从此有了归类法,有了一个学习的方法,《说文解字》按照540个部首分类,虽然部首分类当中有一些部首有不合理之处,但有开创之功。

     

      除了部首分类以外,《说文解字》的编撰体例和解释体例是怎么样的呢?比如马字,小篆是字形,字头下面是对这个字的解释,他说:马,怒也,武也,象马头。怒也武也是对这马的解释,然后是对字形的一个分析,他说这个马像马头髦,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先有一个字形,然后分析字义,再分析字形,最后有一个标音。同时他还收入了两个小篆之前的古文字的字形,这个字形是古文和籀文。

     

      从这个字的编排体例我们大概能够看出《说文解字》字典是怎么编排的,首先你要了解字形,通过字形来认识这个汉字,同时告诉你这个汉字是什么含义,含义解释完以后是分析这个字形,说这个字是象形字,所以它像马头。如果有更早的文字,有战国的文字他又把它收入在里面,所以上除了解释这个文字的音形义之外,实际上还把这个文字的形的源流给梳理出来,而不是直接告诉你这个含义就可以了。这就是《说文解字》基本的体例。

     

      《说文解字》还包含了字典之外其他的一些内容,最核心的有关于六书的理论,中国汉字非常特殊,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字,字母文字的方法都不一样,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字的学习方法可以替代中国汉字的学习方法,所以《说文解字》最早总结出了或者是结合前人的一些经验最早把它理论化、体系化。它认为中国的汉字主要有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说文》的序言里面也引用了《周礼》的话,《周礼》当时教贵族子弟怎么教的呢?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先教文字,文字怎么教呢?是用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来教的,不是把所有的字混在一起教。那什么叫六书呢?《说文解字》说:一曰指事。什么叫指事呢?他说指事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上跟下就是指事字。那上是怎么组成的呢?在古文字里面上就是一横上面加上一点,用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说明这个东西在上面,下就是一横下面一点,这个就是指事字。这个一点是没有任何具体含义的,这类形态叫做指事字。

     

      第二是象形,我们中国文字里面有大量的象形文字,比如日、月,还有很多动物都是用象形的,比如马牛羊虎兔等,十二生肖全部都是用象形来造字的。当然中国文字不是一个纯粹的象形文字,但象形文字是基础。

     

      第三是形声字,我们现在的拼音很多就是用来学习形声字的,我们现在的概念有形旁和声旁。它是由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这类汉字就是两部分组合在一起,一部分表示它的含义,另一部分表示它的音,这样中国的汉字就可以不断地造字了,用原来的象形符号,两个象形符号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文字,生生不息。

     

      第四是会意,会意叫做比类合谊,以见指为,武信是也。这个好像讲得有点抽象,但是实际上也是很容易理解,就是会意字跟形声字乍看会有点像,都有两部分组成,像武是两个部分,下面是止,上面是戈,但是这两个部分不像形声字一样一个代表形,一个代表声,它不带声符。如果带上声符它就是形声字,不带声符它就是会意字。

     

      后面还有两类,一类叫做转注跟假借,这个历史上非常复杂,因为其实这个不是一个造字的方法,是在文字运用当中所产生出来的,因为中国汉字除了形很复杂以外,语音也很复杂,方言非常多,至今为止方言可能至少有两千多种,方言之间可能不能沟通。这个语音的不同造成了最后会产生两类,一个是形的不同,转注主要是形的不同。“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考跟老在古代是同意的,都是代表长者的意思,所以这两个字是可以互用的。

     

      再举个例子,在古文献里面,先秦的文献里面像论语的论和论语的语,还有议论的议,都是可以互通的。转注主要是同意可以转注。

     

      最后一个,六曰假借,是在古代的《说文解字》,文字学的研究里面是最复杂的,实际上它是音的问题,转注主要是意的问题,同意之间互换,假借是同音之间互换。如果这样说就相对会比较简洁,比较清楚。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和长在古音当中是同音,所以它可以互通,可以互借。如果我们用另外一个更加直观的例子来看,就是我们古代用呜呼哀哉的呜,可以借用乌鸦的乌来用,这两个音是完全一样的。朋友的朋是假借凤凰的凤,因为它们在古音里面读音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假借主要是依声托字,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写白字。古代写白字经常用同一个白字来写,就成了一个假借字,就成了一个有传统的假借字。在先秦时候,尤其是春秋战国时分成不同的国家,语音不同,甚至有些文字的写法也不同,比如晋国的抄本到了楚国的时候有个字不认识,但有人给他读了一下这个字音,他就用楚国这个音的字替代了。所以在我们现在出土的楚国文献里面假借字特别多,很大的原因是当时地域之间文字和语音的差异性所造成的。西周时候用六书来教,那说明这个传统其实古亦有之,许慎把它完全总结出来,最后编撰成一本字典,并且将这种方式一直流传到至今。六书是许慎对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的一种总结和传播,是对中国文化非常大的贡献。

     

      《说文解字》还总结了前人对中国文字起源的一些论说。这个起源的论说在先秦文献里面其实还保留不少,最完整的是《周易》里面的,它也引用了《周易》里面的一些文献。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兴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现象。这些看起来虚幻飘渺,但实际上在中国文化里面都是实有所指的。他最终说到,到了神农氏的时候,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为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别义也,初造书契。他说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的字,这是我们古亦有之的传说。当然也有人认为这至今是传说,但是古代人是相信这个传说的,认为文字的创生应该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

     

      另外,《说文解字》和《周易》还把中国文字的创生跟《周易》联系在一起,这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一种看法认为文字跟易八卦是不一样的,跟图象是两套系统。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易八卦跟文字其实是同一套同源而异流,都是属于一种符号系统,它们的源头是一样的,分化成两种类型。《说文解字》把这个问题做了总结,认为文字是使仓颉造的,可以推溯到黄帝时期。同时呢,它跟易八卦,跟早期的文化的这些创生物是同源的。

     

      《说文解字》还引导着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一是诞生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当然艺术这个概念是现在的,但是书法是一个古亦有之的名词。二是这样一本字典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它是中国学术的一个出发点,我们要恢复传统文化可能要从这两点来入手。而这两点恰恰又回到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问题,恢复传统文化核心是恢复经典之学。恢复经典之学怎么恢复?要恢复两大传统,书写和读诵。这个书法恰恰是书写的传统,经典的学习恰恰是读诵的传统,这两大传统都跟《说文解字》有极其深刻的关系。

     

      《说文解字》是如何影响这两个方面的?《说文解字》首先是一个以字形为中心的字典,而且是以古文字为中心的,它跟中国书法的传统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确定了字体与字书体演变的学说。在这之前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关于中国文字演变的字体的学说。《说文解字》总结了秦国统一以来八种字体,大篆、小篆、刻符、蟲书、摹印、署书、殳书、隸书,最后又说汉兴有草书。这里提到了三种书体,基本上把中国文字的流变基本做了一个梳理,从篆书到隶书、到草书,和行书、楷书都已经出现了,其实到东汉,我们现在所说的五体书都已经完全出现了,《说文解字》是第一次确立了字体演变和书体演变的学说。

     

      另外一个重大影响是《说文解字》确立了正字的传统,中国文字的统一不是《说文解字》开创的,西周时有一次文字的统一,到了秦始皇又有一次文字统一,秦统一以后,并没颁布字典,只颁布了字书,这个字书有点像后来的千字文这样的形态,所以为汉字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说文解字》的开创之功是他编订了一本字典,之后历代统一的王朝都要根据《说文解字》重新颁布,以《说文解字》为准来重新梳理每个时代的字典。所以《说文解字》奠定了正字的传统。

     

      以上是讲的《说文解字》跟书法传统的关系,它奠定了标准字的传统。书法既是变化万千,同时它又是立足于标准字之上的,所以《说文解字》对中国后来书法传统的形成起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作用。

     

      另外,《说文解字》还开创了一个更重要的传统,就是经典之学的传统。我们回顾一下这个经典之学是怎么形成的。西汉武帝的时候独尊儒术,形成了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的文字的版本是以当时西汉的隶书书写的。为什么用当时西汉隶书书写呢?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很多儒家经典都烧毁了,到了西汉初年就失传了。刚才我们讲到了书写与读经,中国文化里面的经典有一部分是要背下来的,所以西汉初年就去找到这些能够把这些书背下来的老学者,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伏生,他找到了一批能通篇把这些经典背下来的学者,几十万字,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但是他们自己已经写不动了,所以培养了一批学生去记录,由他们来背,学生来记录,这就是很著名的伏生受经。当时西汉已经通行隶书。这个经典后来经过董仲舒的加工,以春秋里面公羊学为基础,以文字版为基础,结合义理的研究,形成了今文学派。他主要强调义理的阐发,就是文字的含义,而不是文字本身,不是字形本身,要把字的含义解释出来。而且要运用到实践当中,尤其是运用到政治当中,所以董仲舒的学说后来就成了西汉汉武帝统治的一个基础,甚至成为中国后来两千年儒学的统治学的一个基础。

     

      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个学术流派,西汉中期,有一个河间献王,当时也去民间去搜访,他说自己得到了一些简牍,然后献给景帝。更大的一批是汉武帝的时候鲁恭王在重修孔子故居的时候发现墙里有很多竹简,当然不一定是孔子写的,可能是春秋晚期或战国时期的经典的抄本,是用战国文字写的,不是用隶书写的。这个时候大家发现有另外一个版本了,甚至和隶书的抄本有些字很多字都不一样,这个时候西汉末年的学者刘歆开始研究这个东西,他以古文字书写的经典文本为依据来研究。到了东汉时候这个学派开始慢慢成长起来了,尤其是出现了贾逵这个人物以后,贾逵通过古文字的研究,把这些主要的经典又重新加以研究,把所有的经典,之前的解释又重新加以解释。而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许慎是拜师贾逵的,许慎比贾逵更有感触,所以许慎站出来,要正本清源,他除了跟贾逵一起学习古文字版本的经典之外,觉得必须要编一本字典,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能够进入到古文字版本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之中。

     

      《说文解字》的序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能够清晰的表明许慎的学术观点,他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这段话的意思是,经典之学它有什么功能呢?不仅构筑了我们文化的基础,也构筑了我们中国文化的统治的基础,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前人要留下他的思想,怎么办呢?记录下来。后人所以识古,后人要学习传统,要传承经典,要学习古人的智慧,就要去读古人的经典。所以故曰:本立而道生。所以文字和经典是根本,是中国文化里面是根本,是须臾不能离开的。

     

      以上是个人这几年关于《说文解字》的学习的体会,还有基于《说文解字》所延伸出来的关于书写和读经这两大传统在我们当代文化里面如何重新焕发它的生命力,奉献给大家作为一种参考。

  •  

为你推荐

投标提示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